English

书评的症结

1998-06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书评在我国读书界与出版界一直是一个薄弱的领域。那么影响我国书评发展滞后的症结何在呢?一般认为是,一、出版业对书评的重视不够;二、书评队伍缺乏;三、相关阵地较少;四、平庸及人情书评的存在。

应当承认,上述问题的确是书评问题上存在的问题,但它们却并不是根本上的症结。我认为在书评问题上最关键的问题,是对书评作用的理解。书评是对出版物(主要是图书)的介绍和评论,它的对象是读者。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共识的界定。但我们的出版业在更多意义上或曰实际上,是将书评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宣传手段。所谓“纯粹”,即是仅仅为了出版社在行政管理上的形象,意在展示出版了多少书,有多少书获得了“社会”的好评,以此来烘托“业绩”的多寡与优劣,便于赢得某些个大奖,便于上级有关部门对自家的首肯,并据此获取一些与出版不大相关而与自己个人利益更为关切的筹码。

书评,从本质作用上说,起码对出版业来说,它应该是为了刺激出版物的销售,是为了引导读者的购买。说白了,它不是为了向“上”表功的砝码,而应是为了向“下”营销的手段。这一点,就书评在对读者的购买刺激上的作用即可证明。中国的读者,主要不是依靠书评的引导而更多的是直接到零售商(书店、书摊)那里去发现新书。这其中当然也有供货的脱节诸原因,但书评功能理解上与实际操作上的偏差,也是导致其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我们的书评“经济”上的考虑实在是太少了。

当然,强调书评对出版物营销的重要作用,并不是要出版业去为此而不择手段。这就涉及到书评问题上的另一个主要症结,便是我们的书评缺乏公正、客观,不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权威性。这一点与上一点有直接关系,正因为是为了炫耀业绩,所以出版社与书评作者合作双簧的现象比较普遍,平庸、人情书评如过江之鲫。也正是因此,使得读者不能藉书评对出版物形成自己的判断,上当之事多了,便逼得他们不能不“成熟”起来,“实际”起来,于是他们只有亲自去翻看出版物才能决定购买与否。

当然,不是没有公正、客观的评介存在,但在比例上的反差,已基本淹没了它们的存在与作用。

再有,书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决定其与出版业应当形成一定的间离,不能由出版业在其中有过多的介入。这就需要书评者的素质不但要有理论水准和正确公允的判断,更要有坚持这个水准与判断的勇气。另一个方面,也需要相应气氛的营造,有了一定的氛围,也才能有独立、权威的作者群落产生的温床,也才能有保障这个群落得以生存的土壤。这一点,需要出版业、新闻业等传媒的正态支持,更需要有关部门的倡导与培育。

此外,书评不是“泛爱”播种,不是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去评介,对所要评介的图书必须要有所选择。首先,要选取有评介价值或适合于评介的作品。书评的取材应当是选点而不是铺面,所评介的作品必须本身就具有对读者阅读兴趣的吸引(这种吸引可以是知识价值方面的,可以是社会关注焦点方面的,也可以是不同阅读群落热衷题材方面的,等等),这样,也才能保障书评对读者的向心力和催动力,也才能保障书评内容的言之有物。其次,并不是所有体裁、题材的作品都适合于作书评。在美国,“每年问世的5万种新书中挖名流隐私的传记、狂热教主的传道教义、西部故事、黄色书籍、教科书、字典等”,并不去请人作书评。当然,我国与美国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在图书结构上有着许多差异(如所举第四种在我国是严厉打击禁止的),而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阅读心理与习惯,不能简单照搬,但在相关方面有所注意、有所选择则是应当与必须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